English

乡邦要籍 史学精品

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2000-03-30 来源:光明日报 冯其庸 我有话说

最近我读到了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共31种,21册。我是江苏人,读到了这么多的珍贵的地方文献,感到非常高兴。古人读书,讲究左图右史。史当然是指史籍,图是指图经,也即是地图和建筑平面图、水道图之类。而地方文献,往往是史与图的结合,读起来非常方便亲切。特别是有许多史料,往往不载于正史而能详见于地方文献里。所以地方文献,实在可算是史部的一个重要分支,做研究工作的人千万忽视不得。

我看新出的这套《江苏地方文献》丛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选目极精。现在所选的31种书,都是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书。例如《吴地记》传为唐陆广微撰,实则早在晚唐陆广微之前即已成书,这是苏州最早的地方文献。又《吴郡图经续记》,北宋元丰七年(1084)朱长文撰,其时代仅晚于陆书。《吴郡志》,南宋范成大著。以上三书,是关于苏州的最早的地方文献,也是全国最著名的方志。《太湖备考》,清乾隆年间苏州金友理纂著,金氏世居太湖东山,当深得著名学人徐乾学、阎若璩、顾祖禹等之影响,《备考》一书,详记太湖周围三州十县的沿湖水口山丘及湖口地理岛屿寺观村落等等,是记述太湖的一部极为详尽的专著。《宋平江城坊考》,是近人王佩诤先生的巨著。王先生是我的老师,40年代我在无锡国专读书,王先生授目录版本学。购得《宋平江城坊考》线装五册,一直珍藏至今。现在校订出版的是王师的增订本,且有老友陈从周的序文,捧读之余,恍如重聆先生讲课。惟不知宋平江城坊图碑,是否尚存人间。

这套丛书中,有《至顺镇江志》上下两卷,原书为元俞希鲁撰,原本虽已不存,但传刻有绪。至顺志已是现存最早的镇江志,且体例详密,纪事考证,俱较周详,足补史书之不足,今经详校,益臻完善。又《龙江船厂志》则是这套丛书中别具一格的著作,为记载我国造船工业的难得的著作。《百城烟水》、《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吴趋访古录》、《吴门表隐》,都是记述吴郡(清苏州府及其所属各州县)山川名胜、历史掌故、风俗人情、寺观庵庙、园林宅第的著作而各有所重。此外,《寒山寺志》是寺庙的专志,《吴歌·吴歌小史》是近人顾颉刚等纂集,此书集吴歌之大成,是吴地歌谣的专著。总之,收在这套丛书中的31种书,都是有关江苏地方文献的要集和秘集,有的甚至还从未刊刻过,由此可见选目之精。

二是校订极精审,这套丛书的整理校订是十分认真的。每一种书都有一篇极为认真的“校点说明”或“前言”,可以作为本书的导读。也是本书校订的则例,使读者可以了解本书校订的具体情况和处理原则。尤其是有不少种书的“校点说明”或“前言”,实际上就是关于本书及其整理情况的一篇学术论文,如《吴郡志》、《太湖备考》、《百城烟水》、《吴郡岁华纪丽》、《至顺镇江志》、《吴歌·吴歌小史》、《龙江船厂志》、《吴地记》等,我读了这些“校点说明”或“前言”确实受益非浅,至于每种书的校记都做得非常认真,所以从整套书的校订来看,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一丝不苟的校书精神。

三是这套书的排印装帧和校字也是高水平的。首先是采用直排的方式,我觉得这种传统的古籍,采用直排比横排要好。我觉得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习惯阅读直排是有用处的,因为我国有那么多古籍需要作研究,而这些古籍都是直排,我们总得让自己的眼睛去适应它,而不可能把它们都变成横排来读。其次是这套书的校字也是十分认真的,我虽然还没有读完这套丛书,但也读了好多种。特别是每种书的“校点说明”或“前言”,我基本上都读了,错别字极少。比起社会上的其他一些书来,就觉得大不相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